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新闻资讯网站首页新闻资讯
炼油行业大深度调整:全球21%炼油产能面临关闭风险——基于伍德麦肯兹报告的产业危机与应对策略
一、高风险产能加速出局
欧洲著名能源分析机构伍德麦肯兹(Wood Mackenzie),4月初发布了《全球炼厂关闭威胁分析》的报告。
伍德麦肯兹对全球465家炼油厂进行分析评估,预计到2035年,全球可能会有至少101家炼油厂面临倒闭或者重组。
这101家炼油厂,每天的炼油产能合计为1840万桶,差不多相当于全球炼油总产能的21%。
这场炼油行业的巨大危机,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,区域的集中性和时间的紧迫性。
区域的集中性
这些具有破产风险的炼油产能,有78%都集中在欧洲和中国。
受到市场、政策、装置老旧等各种影响,欧洲大约60%的炼油厂处于高度关停风险中。
2030年后欧洲石油需求触顶回落,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风险会越来越大。
中国的炼油产能过剩率大约为15%-20%,数据上看并不是特别高,但是中国新能源的发展速度远超欧美,石油需求已经触顶,已经严重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。
时间的紧迫性
按照报告预计,2025-2030年炼油的利润率或许能短暂稳定,2030年石油需求达峰之后(国际能源署预测峰值为1.05亿桶/日),产能过剩危机可能会逐步爆发,2035年或成为诸多炼油厂集体关停的关键节点。
危机总会比预计来的更早一些,发展速度也总会比预测来的更快一些,也许到不了2035年。
二、多重压力源并存
需求塌陷与市场重构
新能源汽车的冲击:2023年欧洲电动汽车销量占比为25%,2024年受政策影响占比约23%,预计到2030年可能会超50%,直接导致成品油消费量的大幅降低。
新兴产能崛起:非洲的Dangote炼油厂24年9月已经开始投产,每天的炼油产能为65万桶,约为西非40%市场份额,极大的压缩了,欧洲炼厂燃料油的出口份额。
碳成本的重压利润被挤压
欧盟的碳价每年的增速为8%-12%,预计到2035年可能达到150美元/吨。
到那时,仅仅碳成本就能占欧洲炼厂运营成本的15%-35%,影响链长企业利润的5-8%,每年的利润损失就能超过100亿欧元。
而亚洲炼厂的碳成本只有欧洲的1/3,这也会导致欧洲炼油厂必将会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产能,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欧美化工巨头纷纷落户东南亚的原因之一吧。
技术代际差距扩大
炼化一体化的综合炼厂,其利润率一般比独立炼厂要高20%-30%左右,在高危炼厂清单中仅有13%的工厂有二次加工装置,严重影响炼油厂的盈利能力。
北美页岩气产区受到产量、国际油价波动及市场需求的影响,乙烷裂解装置关停的风险提升了40%。
三、区域分化各有各的难
欧洲的转型是阵痛还是长痛
欧洲所有炼油产能的60%处于高风险,占全球高风险的45%,转型已经是必须之路。
预计2035年前,欧洲约有40~50家炼油厂可能会关闭,主要集中在法国、德国、意大利,占欧洲炼油总产能的30%以上。
但是转型需要资金,德国的Bayernoil炼厂低碳改造,至少需要投入3亿欧元才能完成。
法国政府还专门设立了5亿欧元的转型基金,支持炼油厂向生物燃料或基础油转型。
新建炼油厂的投产和欧盟的碳税政策,让欧洲传统出口型炼油厂的份额从30%(2024年)降至15%(2035年)。
亚太的局势分化比较严重
2023年我国发改委等四部委发文,明确要求淘汰200万吨/年及以下的常减压装置,并推进“减油增化,油化并举”的战略。
新建的炼油厂,基本全部都是炼化一体化项目,目光更多聚焦在高端化学品。
我国在高端的化工品、高端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,技术突破速度也在加快。
东南亚中小型炼厂比较多,轻油收率还不到60%,每年利润损失超过1亿美元。因为东南亚劳动力低廉,原料成本也比较低,全球很多化工巨头纷纷落户,极大的改善东南亚的炼油化工市场。
日本和澳大利亚的部分老旧炼油厂面临的压力比较大,可能有15~20家炼厂面临关闭风险。
北美的页岩红利消退与内陆困境
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的炼油厂,具有先天的页岩油成本优势(比欧洲低30%),但是内陆的中小炼厂,却因为原料波动和碳成本压力面临巨大的关停风险。
2023年,加拿大由于碳价政策严格,炼油行业压力较大,至少有3家炼厂已经关停。
四、产业重构中的新秩序
全球炼油行业的深度调整,其本质就是能源转型新背景下,产业链价值的重新分配。
在碳成本、需求转型、市场更新与技术迭代共同驱动下,落后产能必将加速出清,并重塑能源行业的竞争格局。
唯有以创新为动能、优化资产结构、炼化一体化与提前布局低碳技术的企业,才能在多维生存竞赛中赢得未来席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