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新闻资讯网站首页新闻资讯

欧洲化工巨头【卡位】高端,我国化工如何战略突围??

2025年6月多事之秋,全球化工行业剧烈震动,欧洲化工更是伤筋动骨,元气大伤。亨斯迈、西湖化学、英力士等八大化工巨头,先后宣布收缩欧洲...

2025年6月多事之秋,全球化工行业剧烈震动,欧洲化工更是伤筋动骨,元气大伤。

亨斯迈、西湖化学、英力士等八大化工巨头,先后宣布收缩欧洲业务,仅6月关停的总产能就超过200万吨/年。

欧洲老牌化工基地,接连不断的宣布“熄火”,这场由能源成本、政策原因与技术迭代引发的全球产业链重构,正在加速的上演。

一、欧洲化工的困局

欧洲化工确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。

英力士集团的董事长吉姆·拉特克里夫,就给欧洲政界发了一封公开信,发出重磅警告:曾支撑欧洲百年工业荣光,万亿欧元市场的化学产业,已经面临系统性的崩溃。

欧洲能源成本相比全球其他地方优势荡然无存,俄乌战争的持续影响,导致欧美之间的能源成本差距越来越大,欧洲的天然气价格更是美国的3.3倍。

欧盟的碳税(CBAM)政策,可谓自毁长城,每吨碳排放就要支付80欧元,以苯乙烯装置为例,每吨产品就增加了120欧元成本,毫无竞争力。

今年1季度,欧洲化工产能利用率已经跌到了74%,比历史平均值下降了9%,化工巨头纷纷战略收缩和重组,欧洲化工“空心化”已从预言变为现实。

二、高端卡位力求突围

在这生死存亡之际,欧洲化工巨头们的战略收缩和转型,不能简单得理解为被动退却,而是集中火力在高端领域展开战略“卡位”。

他们其实是看好了才出的牌,并非盲目行动,这一布局看的是未来10年,甚至更久的机会。

欧洲化工巨头,已经加速向中国、东南亚等新兴市场,转移其高端产能。

巴斯夫宣布继续加大投资广东湛江基地,25年增加投资20亿欧元,占其全年总投资预算的40%。

德国化工协会的数据显示,德国化工全年投资的20%流向了中国,巴斯夫、科思创等企业也加速在我国建设技术研发中心。

朗盛在我国运营了10家子公司,拥有8个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。

欧洲化工巨头在我国及东南亚的布局,统统都是高端产能,未来必定会成为我国化工高端化转型的强大竞争对手,甚至会成为限制高端转型的壁垒。

至少就目前实力对比,技术、管理、体系等各方面我国化工企业并没有任何优势。

最后到底是驱狼牧羊,还是引狼入室,目前还不好说。

三、中国企业的应对之策

面对欧洲巨头的高端卡位,我国化工企业需在关键领域,强化布局加速发展。

最重要的就是加大研发投入,深耕核心技术,高端不能让欧美巨头垄断。

我国化工企业的研发投入,实在是太低了。

我国化工规模以上企业的研发强度(研发经费/销售额)仅为1.06%,细分领域化学纤维领域为1.56%,橡胶塑料领域也只有1.76%,石油煤炭领域仅为0.27%。

欧洲化工行业,德国化工的研发强度约3%-5%,欧洲巨头们的研发强度普遍>3%,欧盟企业研发投入增速为7.5%,全球均值为6.6%。

细分领域冠军数量太少,不求全面开花,但是需要聚焦细分市场打造更多的单项冠军。

借用大化工的规模优势,发展一批更高端的细分领域冠军,已经迫在眉睫。

我国化工企业,还需要加快全球化布局的步伐,重点在东南亚、中东等新兴市场进行全球布局,目前欧美投资建厂得不偿失,但是市场机会还需要把握。

四、三足鼎立下的机遇

目前全球化工行业新的竞争格局已经确立。

美国有页岩气优势,巩固了其基础化工的地位。

中东有廉价的原料,成为全球的供应基地。

我国则需要在亚洲通过技术创新与市场规模,与欧美化工抢占高端化的新机遇。

单一技术的突破,已经不能支撑目前的竞争格局,现在需要的是全产业链的整体跃迁。

我国目前具有全球最完整的化工体系,从上游石油炼制到下游高端新材料,从催化剂到工艺包争取更多的国产化机会。

欧洲化工的困境,也算是给全球同行敲响了警钟,在技术革命与能源转型的大潮里,任何的固步自封自以为是,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倒下去的“巨头”。

趁他虚要他命,要不了他们的命,也得抢占发展的先机,为未来十年的全球地位奠基。

五、最后总结

欧洲化工的收缩,只是全球产业格局重构的起点,我国得化工企业已经站在了历史转折点上。

未来全球化工行业的竞争,不再仅限于规模与成本,更是技术创新与全产业链的全面竞争。

谁能把握绿色转型机遇、突破高端技术、抢占全球市场,谁就能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,从参与者蜕变成主导者。

TAG: 无标签
Top